本周是聖誕節長假期,所以港股及美股都在平安夜當日提早收市。在疫情的影響下,聖誕節的節日氣氛大減,平平淡淡。不過,港股這周就有一宗爆炸性新聞傳出,那就是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被中國當局調查。

一石激起千重浪。自從馬雲老師早前失言一事後,阿里巴巴便如陷入泥沼一樣,麻煩事接踵而來。其他科網巨頭,例如騰訊、美團等的企業,亦受此陰霾影響,股價停滯不前。

至今分別下跌 23.37%、7.56% 及 5.23%,
同期盈富基金的回報則是 8.13%
政策風險是最不為投資者喜愛的一項因素,因為這風險很多時都是突然出現,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不少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存有介心,是因為它們要面對較大的政策風險。在內地,公司想要平步青雲,沒有政策扶持是不可能做到的。阿里巴巴在國內處於壟斷的地位,並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然而,花無百日紅。今天它「不聽話」、被針對,令股價暴跌。我們身為投資者,可以如何應對?
對於從來沒買過內資股票的投資者,最簡單的應對方法,自然是不買這些企業的股票。只要沒買,自然就不用面對這些風險。可是,事實上,即使我們沒有持有內地公司的股票,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很多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一樣有營運中的業務,所以也要遵守國內的政策。因此,中國政府頒布的新政策,同樣有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外國企業的。不過,影響的程度,當然及不上那些植根於國內的內地企業。
那麼,對於早就持有一堆國內企業的朋友,又可以如何應對政策風險呢?
我們首先必須思考情況的嚴重程度,然後果斷採取行動。情況是官媒寫幾篇報導,對企業進行筆伐嗎?還是真的有新法規出爐,要企業遵守?如果是前者,就不需要放在心上;如果是後者,我們就要看一下法規內容,評估對其日後業務的影響。
我自己在 11 月初時已持有阿里巴巴的股票。當時傳出壟斷法消息時,我覺得阿里可能只會被政府罵幾句,只要遵守新規矩就沒問題。可是,隨着時間的過去,我發現政府似乎沒有放過阿里的意思,隔一陣子就對它開火,窮追不捨。我意識到問題可能比我想像中嚴重,判斷其股價下跌的機會很高,難以回到 $290 以上的水平。於是,我從 11 月 24 日開始,不停減持。我在 $270.4、$271.2、$259.4 分別減持,並在上周 15 日在 $248 賣出僅餘的少量阿里股票。在此之後,我再沒持有其股票。 當阿里不停被針對時,我覺得騰訊、美團日後的發展亦會受政策影響,於是我亦開始減持美團。我從 11 月初的 $293.8 開始賣出少許,到後期主要在 $276-278 的價錢區間,賣出全部美團。至於騰訊,我最不想賣出的就是它,因為我覺得它受到的影響應該最輕微。但是,阿里被政府正式立案調查後,我便覺得同樣身處壟斷地位的騰訊,被開刀的機會亦不小。於是,我狠下心腸,昨天在 $566.5 減持了不少騰訊股票。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股價下跌這麼多,為什麼不在這時買入呢?」我的看法是,壟斷法的推出,會影響這些企業日後的發展,令盈利增速受限,甚至可能會面對法律訴訟。這些都對公司的基本面造成負面影響。科網公司講求的是增長,只要增長放慢,股價就會大跌。既然公司的基本面日後很大機會會改變,而且自己的資產價值下跌的機會亦比較大,那麼我就應該賣出上述的股票。
其實,政策風險並非只有中國才有。所有公司,都要受當地政府的監管和遵守其規定。現在萬眾矚目的 Tesla,雖然是美國公司,但日後在中國的發展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得到中國政府支持的蔚來汽車,亦難保日後不會被美國限制,禁止 Intel 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Mobileye 與它合作。
雖然「政策」看似毒藥,但得到政策「祝福」的行業,往往會平步青雲。因此,我會選擇未來長期得到政策庇佑的行業來重點投資。這樣,我的資產才能更有效率地長期增長。


組合在 7 月 2 日完成建倉,同日恒生指數、S&P500 指數及上證指數的收市價分別為 25,124.19 點、3,130.01 點及 3,090.57 點。
圖表的起步點為 7 月 2 日,即是我完成建倉的那一天。由於我在 8 月 29 日才在網誌進行第一次的詳細記錄,所以圖表展示的第一個回報率,是我的組合以及三大指數從 7 月 2 日至 8 月 29 日的回報率。
截至 2020 年 12 月 25 日(周五),我的真實持股如下:

個股詳細回報率如下:
股票 | 平均成本 | 執筆時股價 | 整體回報率 | 與上周比較 |
700 騰訊控股 | $206.88 | $556 | +168.76% | +131.19% |
1211 比亞迪股份 | $182.04 | $193.5 | +6.3% | +4.67% |
NIO 蔚來汽車 | US$40.34 | US$45.77 | +13.64% | -3.51% |
TSLA Tesla | US$352.51 | US$661.77 | +87.73% | -15.59% |
本周交易情況:
日期 | 股票 | 交易方式 | 股數 | 交易價 | 原因 |
23/12/2020 | TSLA Tesla | 買入 | 3 | US$625.94 | 納入指數後股價回落, 看好未來發展 |
23/12/2020 | TSLA Tesla | 買入 | 3 | US$620.93 | 納入指數後股價回落, 看好未來發展 |
23/12/2020 | TSLA Tesla | 買入 | 2 | US$618.27 | 納入指數後股價回落, 看好未來發展 |
24/12/2020 | 700 騰訊控股 | 賣出 | 300 | $566.5 | 股價欠缺動力,未來可能受壟斷法影響令增長放慢 |
24/12/2020 | 9618 京東 | 賣出 | 清倉 | $328 | 股價欠缺動力,希望把資金投放在更佳的投資上 |
24/12/2020 | NIO 蔚來汽車 | 買入 | 140 | US$46.46 | Nio Day 將會公佈的內容十分正面,看好未來發展 |
上周組合回報率 | 本周組合回報率 | 一周變動 |
+39.36% | +40.83% | +1.47% |
上周組合回報率 | 本周組合回報率 | 一周變動 | |
港股回報率 | +11.86% | +22.87% | +11.01% |
美股回報率 | +55.35% | +46.42% | -8.93% |
組合回顧
本周我繼續減持港股,並伺機增持 Tesla 及 Nio。港股方面,目前我只剩少量騰訊及比亞迪。我對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並將繼續增持 Tesla 及 Nio 股票。
未來投資展望
經過大幅減持後,港股方面我只保留了自己較有信心的騰訊及比亞迪,不打算主動尋找新的投資項目。美股方面,我將不斷增持 Tesla 及 Nio。即使現時兩者股價都處於較高的位置,但我沒有半點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我從第一天投資開始,便聽到什麼「找下一個騰訊」之類的話。其實,騰訊就在我們的面前,為什麼大部分人卻對它視而不見、硬要找其他股票來投資,並妄想它可以像騰訊一樣升幾百倍呢?同樣道理,近月我亦聽到不少「找下一個 Tesla」、”Find out next Tesla” 之類的話,我的想法還是一樣——誰跟你說 Tesla 的發展已經到了盡頭?
《重要聲明》
此網誌的貼文和回覆僅為本人或網友個人意見,本人不確保資料完全正確無誤,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任何人進行交易。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資金,請大家做好個人風險管理。 |
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