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的市況,令人始料未及。我相信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由於這星期發生的事比較多,所以本周的投資周報會分為以下兩部分個別討論:
1. 《輝瑞藥廠研發的肺炎疫苗大成功!
舊經濟股重振雄風,新經濟股氣數已盡😨?》
2. 《全倉新經濟股的我,本周盈虧情況如何?
佔倉位接近 20% 的 Nio 被沽空機構攻擊,股價將會腰斬😱😰?》
事不宜遲,馬上開始第一個話題——輝瑞藥廠研發的肺炎疫苗大成功! 舊經濟股重振雄風,新經濟股氣數已盡😨?
星期一時,我持有的騰訊和美團剛剛創下歷史新高。到了晚上,傳來輝瑞藥廠研發的肺炎疫苗取得 90% 的有效率的好消息,令當晚美股開市後,馬上大升。我以為這消息帶來的效果,就和當時 Moderna 藥廠開發疫苗取得進展一樣。結果翌日我一覺醒來時,發現我的美股倉位竟然從睡覺前的歷史高位,變成下跌收場。
我看了看報導,發現原來是大眾因應輝瑞疫苗得到進展的消息,憧憬疫情快將完結,一切將回復正常,所以把資金轉移至舊經濟股中,期望它們可以回復以前的光景。
星期二開市後,恒生指數受到輝瑞疫苗的消息而上升,其中的主力部隊,是以匯豐、地產股等為首的舊經濟股。可是另一邊廂,ATMXJ(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小米和京東)等的新經濟股則恍如置身地獄一樣,遭到大幅拋售。它們的股價大跌,無一悻免。
當時我和網友亦在網誌留言區表達自己的看法(按此前往)。雖然事情發展令人意外,坊間甚至有聲音表示新經濟股「氣數已盡」,但我對新經濟股的看法,仍然很「牛」。因此當時我在留言區的留言,是很堅定的。以下是我主要的觀點和理據:
1. 短期內不可能會有足夠的疫苗,供應給全球的人民使用
輝瑞藥廠指出它在今年年底,可以提供約 5,000 萬劑疫苗,而在 2021 年底,則可以提供 13 億劑疫苗。這數量聽起來很多,但其實距離真正全民接種所需要的疫苗數量還差很遠。以這隻病毒不斷變種、康復患者的抗體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失效的情況來看,我們很可能需要每隔數月就接種一次疫苗,才能有較大的機會對這病毒免疫。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多少數量的疫苗呢?
專家曾說過,我們至少需要總人口的 60% 對病毒免疫,才能達至「群體免疫」,阻止疫情蔓延。我比較保守,把這個百分比數字提升到 70% 來計算。全球有 78 億人,當中的 70% 人口需要接種疫苗,每半年一次。那麼一年下來,我們就需要:78 X 70% X 2 = 109.2 億支疫苗
在 2021 年底,輝瑞藥廠才可以提供 13 億劑疫苗。這數量足夠嗎?
可能有人會說:「哎,全世界不只有輝瑞一家藥廠開發疫苗,我選擇別家的也行呀!」當然可以,如果這樣做,疫苗的供應數量自然會大大增加。可是,輝瑞藥廠的疫苗,有效率為 90%;假設另外兩家藥廠的疫苗也不錯,有效率分別為 80% 和 70%。雖然三者也很好,也是被認可為「有效」的疫苗,可是它們之間,大家會選擇「不分好歹,有就可以」,還是「生命誠可貴,要接種就接種最好的」呢?我不知道。
即使最後很多藥廠的疫苗,有效率都超過 90%,要達到每年近 110 億支的總產量,也不是那麼容易(至少要有 9 家像輝瑞這樣的大藥廠才行)。如果按照康復病人體內的抗體三個月後大幅下降的情況來看,我們將需要更多疫苗。由此可見,基本上去到 2021 年的年底之前,我們得到的疫苗數量不足以令疫情完結。
更何況,這隻頑強的病毒肆虐了接近一年,都不知道變種了多少次。現在公佈的疫苗,距離推出市面有一段空窗期。那時疫苗推出後,是否能應對未來再次變種的病毒,又或者會不會有可能每個地區的病毒都有所不同而影響控制疫情的成效呢?這都是我們應該留意的地方。
由此看來,要讓病毒真正絕跡,恐怕需要數以年計的時間才行。現在才不過出現一個疫苗有效的消息,難道就可以讓舊經濟股起死回生嗎?
2. 疫情未完,我的股票會得到好處;疫情完結,更加利好我持有的股票
很多人預期有疫苗推出,世界就可以重回正軌。的確,世界會回復正常,但是否代表所有經濟活動的模式都會回到疫情爆發之前的情形呢?疫情爆發後,雖然人們把部分的經濟活動轉移至互聯網科技方面,但事實上,就算沒有疫情,每年的電商活動、互聯網廣告、網絡直播平台、遊戲市場都在大幅發展。這些發展,會因為疫情完結已停止嗎?
以互聯網廣告為例,以前人們倚重派傳單來為自己的店舖作宣傳,後來互聯網愈來愈流行,還在派傳單的店舖雖然還有一些,但數量已經不多。如今我們身處疫情之中,令我們伸手接過陌生人手中的傳單的意欲比以前更加低。那麼,疫情完結之後,店家會再次選擇派傳單來作宣傳手法嗎?
不,不可能。這是因為同一筆費用,利用互聯網可以把自己的商品內容和優惠精準地送到目標客戶的眼前。店家可以因應自己的預算,選擇自己可以接觸得到的客戶人數。派傳單,則像倒錢進大海一樣。一來只有很少人會接過傳單,二來就算有人接過傳單,那位接傳單的人,真的是店家想接觸到的目標客戶嗎?不見得。
利用互聯網來宣傳的成效遠比派傳單大,這就是 Facebook 的廣告收入可以每年增長幾十個百分比的原因。疫情會完結,但疫情完結後,人們的消費意欲增加。如果你是店家,你會怎麼做?當然是馬上舉辦消費活動、加大互聯網的廣告開支,吸引更多顧客。這樣誰會受惠?自然就是 Facebook、Google 等的互聯網廣告商。它們會因為疫情完結就發展停頓嗎?不見得。
當疫情完結後,很多工廠的產能都可以加大。這對 Tesla 及 Nio 等公司提升電動車交付量,有很大的幫助。疫情未完,如騰訊、阿里等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會受惠,但就算疫情完結,全球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會靠向科技那一邊,因為科技是推動人類生活向前進的重要一步,這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基於以上的看法以及過去的經驗,我得出了以下的結論,並在留言區發表:
「我覺得疫苗令資金由新經濟股轉投舊經濟股只是一時的走勢,實際上舊經濟股不可能如新經濟股早前那樣大升特升。如果持有舊經濟股,短期之內還可能會有蜜月期,但我相信時間一長,會回歸弱勢。」
「隨着時間慢慢過去,疫苗的開發應該會開始有實際成果。等到疫苗推出後,不論實際功效如何,疫情受惠股應該會遭到拋售。不過一來正如 Tony 你所講,短時間內不會有真正的疫苗推出,二來科技發展不會因為疫情完結而放慢腳步,所以我覺得這次大升,情況就如之前 Moderna 宣佈疫苗開發順利,令股市一度大升一樣,只是短期影響。」
因此,就算我持有的股票遭到滅門式洗倉,我也不會害怕。
———————————————————————
《全倉新經濟股的我,本周盈虧情況如何?佔倉位接近 20% 的 Nio 被沽空機構攻擊,股價將會腰斬😱😰?》
如今一周過去,新經濟股的「審判日」只維持了兩天。當時一度熱炒的舊經濟股已經慢慢冷靜下來,資金再度流入被拋售的新經濟股之中,令它們的股價大幅反彈。儘管我的投資組合曾因為新經濟股大跌而令帳面回報大為減少,可是,隨着它們的股價回升,組合的帳面損失已經大為減少。實際上,由於我的股票成本價不算高,所以「審判日」根本動不了我的根基。


組合在 7 月 2 日完成建倉,同日恒生指數、S&P500 指數及上證指數的收市價分別為 25,124.19 點、3,130.01 點及 3,090.57 點。
圖表的起步點為 7 月 2 日,即是我完成建倉的那一天。由於我在 8 月 29 日才在網誌進行第一次的詳細記錄,所以圖表展示的第一個回報率,是我的組合以及三大指數從 7 月 2 日至 8 月 29 日的回報率。
截至 2020 年 11 月 14 日(周六),我的真實持股如下:

組合中的五大持股如下:
股票 | 佔組合比例(以市值計算) |
1. TSLA Tesla | 28.28% |
2. NIO 蔚來汽車 | 19.48% |
3. 9988 阿里巴巴 | 14.41% |
4. 700 騰訊控股 | 11.25% |
5. ARKK ETF | 9.05% |
個股詳細回報率如下:
股票 | 平均成本 | 執筆時股價 | 整體回報率 | 一周變動 |
700 騰訊控股 | $380.23 | $602 | +58.33% | -3.28% |
9988 阿里巴巴 | $232.13 | $257 | +10.71% | -13.64% |
9618 京東 | $308.54 | 348.4 | +12.92% | 新買入 |
3690 美團點評 | $219.21 | $305.8 | +39.5% | -9.58% |
NIO 蔚來汽車 | US$38.08 | US$44.56 | +17.01% | +6.47% |
ARKK ETF | US$59.87 | US$99.4 | +66.02% | -4.48% |
TSLA Tesla | US$341.2 | US408.5 | +19.73% | -6.28% |
AMZN Amazon | US$2,197.33 | US$3,128.81 | +42.39% | -8.31% |
本周交易情況:
日期 | 股票 | 交易方式 | 股數 | 交易價 | 原因 |
10/11/2020 | AAPL Apple | 賣出 | 50 | US$116.25 | 換馬 NIO |
11/11/2020 | 6098 碧桂園服務 | 賣出 | 2000 | $47.4 | 換馬阿里、京東 |
10/11/2020 | NIO 蔚來汽車 | 買入 | 100 | US$41.24 | 看好未來發展 |
11/11/2020 | NIO 蔚來汽車 | 買入 | 100 | US$39.15 | 看好未來發展 |
11/11/2020 | 9988 阿里巴巴 | 買入 | 200 | $258 | 股價大跌、雙11勢頭好 |
11/11/2020 | 9618 京東 | 買入 | 100 | $310.2 | 股價大跌、雙11勢頭好 |
11/11/2020 | 9618 京東 | 買入 | 100 | $303.6 | 當日下午,心裏有一把強大的聲音叫我要繼續買入 |
上周組合回報率 | 本周組合回報率 | 一周變動 |
+35.34% | +26.79% | -8.55% |
上周組合回報率 | 本周組合回報率 | 一周變動 | |
港股回報率 | +47.2% | +28.61% | -18.59% |
美股回報率 | +28.23% | +25.72% | -2.51% |
組合回顧
本周組合的整體回報,按周下跌了 8.55%。儘管組合內的股票受到重擊,但我亦沒有聽天由命,而是選擇適時換馬及增持。港股方面,我選擇賣出沒有表現的碧桂園服務,換成阿里及京東,主要原因是當時正值「雙十一」購物活動,兩者的商品成交量均創下新高。如今經過反彈後,阿里仍然半死不活,但我買入的京東已經反彈超過 12%。
當時在投資群組內,也有戰友和我一樣,勇於買入大跌的新經濟股,現在同樣取得不俗的結果。當時我和戰友們分享自己為何在大跌中仍然對新經濟股有信心,原因就是我們都認為諸如電商股的新經濟股,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我認為投資股票就是投資公司的未來,只要找到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就不用為短期股價下跌而感到焦慮。
除了電商股,其實我最想買入的是騰訊。可惜的是它交出一份亮麗的業績,而且一眾新經濟股已大幅回升,令股價最後上升到 $602,在歷史高位附近,所以我無緣買入。
美股方面,我賣出了沒有表現的 Apple,把資金轉移至爆發力更強的 NIO。NIO 亦不負所託,在本周維持不錯的升幅。雖然它亦曾經單日下跌 6% ,但無損我對其信心。本周我最後一次買入,是在 US$39.15 的價位,如今其股價已經來到 US$44.56,距離我的增持位有 13.8% 的升幅。Nio 的強勁表現,成為組合美股部分的「定海神針」。
本來 Nio 曾在周五開市後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其後受到沽空機構 Citron Research(香櫞研究)的攻擊,指出 Tesla 公佈了兩款 Model Y 電動車的國內售價後,會令 Nio 的競爭力下降。這兩款 Model Y 分別為預售價 48.8 萬元的長續航全輪驅動版,以及預售價 $53.5 萬元的高性能版。香櫞研究認為這造價與指導價為 $35.8萬元至 $52.60萬元的蔚來汽車的 ES6 車款重疊,所以蔚來汽車的股價會跌至每股 US$25。
呃……
在中國,Tesla 與蔚來汽車是競爭對手,所以他們的車款定價有重疊,是正常不過的事。單單以這一點就說蔚來汽車的股價會暴跌,略為牽強。Samsung 和 Apple 的某些手機定位也是重疊,怎麼不見 Samsung 或者 Apple 的股價腰斬?雖然 Tesla 的確是目前國內電動車的首選,但是香櫞研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國家力量的支持。
這情況可以參考國內的手機市場。很多人以為國內民眾愛 iphone 多於愛其他手機,但其實在 2020 年的第二季,中國市場售出的智能手機中,市佔率最高的是華為,達到 46%,而蘋果只佔 9%。雖然兩者的機型定位不盡相同,亦無法與電動車市場一概而論,但為什麼華為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冒起,成為國內的手機一哥呢?中國現在講求獨立自主,在發展路上不願受制於人。從其大幅增加未來的電動車生產量,又將新能源汽車政策向可換電的蔚來汽車傾斜,就知一二。中國電動車市場雖然龐大,但我相信政府傾向扶植國產品牌,不會被 Tesla 完全佔有其市場。
當然,香櫞研究的指控一出,馬上令不少投資者賣股離場,股價自最高的位置下跌近兩成。而臨近季績日,可能也有部分資金先行止賺,令股價受到沽壓。可是,我仍然願意繼續持有。
未來投資展望
港股方面,我對騰訊及京東最有興趣,但目前兩者皆已大幅反彈,所以我仍然觀望為主。這次抽 ibond,我申請了 5 手,最後取得派發上限的 4 手。我會在星期一先收到退回的一萬元,再於星期二賣出那 4 手 ibond,總數收回 $5 萬。
美股方面,我想多買一些 Tesla 股票,但它的股價比較穩定,所以暫時未有合適的買入點。至於 Nio,我預期它會在周二公佈一份漂亮的成績表,但亦同時預計部分早前投入的資金會止賺離場,趁着好消息出貨,對其股價造成負面影響。不過,我十分看好蔚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所以在沒有什麼壞消息的情況下,如果其股價大跌,我會不為所動,堅定持有。
—————————————————-
最後,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按下面「Share the wealth」的按鈕,透過 Facebook、Whatsapp 及 twitter 等社交媒體,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未訂閱我的網誌的朋友,亦請按此訂閱。這樣網誌有最新的文章發佈時,你就能第一時間收到通知。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追蹤和支持。你們的每一個留言及分享,都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重要聲明》
此網誌的貼文和回覆僅為本人或網友個人意見,本人不確保資料完全正確無誤,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任何人進行交易。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資金,請大家做好個人風險管理。 |
沒有評論